遇见十一

十一课程 国家课程

在十一,你能选择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有:

中国古代文化

通用英语

中国哲学史

心理学

语言学与文学概论

美学

中国文学传统

国际政治

中国古代史

英文原著讨论班

中国通史(古代部分)

传播学

中国哲学史

文学写作

探秘人文社科的世界

       在十一学校,有一大批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同学,为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要,学校创设了人文社科高端项目课程,涵盖文学、语言学、哲学、美学、心理学、经济学、考古学等专业领域,在这个课程超市里,很多同学拓宽了人文视野,找到了自己的方向……

       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如何探秘人文社科的世界——

用人文的视野探索世界之美

2019届毕业生 马俊

      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“人文与社会”项目可以算得上我的人文启蒙了。它不仅给我提供了提升人文素养的平台,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,让我明确了一种探索社会、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。

       “人文与社会”项目有丰富多彩的活动。借由读名著活动,我的读书量大大增加,曾在某一个学期读了近30本书,包括《乌合之众》《黑天鹅》等。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更加地好奇:这么丰富的世界,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作者描绘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一样的吗?我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?这些萌发在心中的问题,是我对社会实践产生兴趣的起点。

       在贵州游学活动中,既有黄果树瀑布这样的自然景观,也有科技馆参观这样的知识普及,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那不可分割的联系。我甚至清晰地记得,当时向马老师请教喀斯特地貌中植物存在的原因,经过数番探讨与观察,得出了我想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知识与结论。这种探索的过程,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含义与重要性,生发出更多探索的渴求。印象最深刻的参观莫过于天眼FAST了。我了解到南仁东先生20年来的执着,他的事迹、他所克服的困难、他的贡献,通过现场的一个个细节,得以生动地展现。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那一块块密密麻麻的材料板,我不会那么深刻地感受到这项工程的宏伟与艰难;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信号塔的矗立,我也将难以理解选址要选人烟稀少的地方的原因……眼前的一幕幕,拼接起了一个真实的南仁东团队。奉献的伟大,就那样在我们眼前生动地呈现。贡献社会的价值观,自此像种子一样,潜进了我的心。

       后来,我学习国家相关战略部署,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,去云南边境贫困县调研,去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,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了两篇调研考察报告,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上。究其根源,就是“人文与社会”项目的熏陶与引领了。我渴望身体力行地探索世界的真实面貌,渴望用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为社会做一点点微薄的贡献,渴望用双眼观察世界、用双手改变世界。

 

自由生长的地方

2020届毕业生 单佳璐

       十一学校从来不打算生产流水线上的“文科生”,她尊重每一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,并且努力为每个学生规划专属于他(她)自己的道路。作为参加新高考人文方向的学生,当我表达出有意将考古学这个冷门专业作为我的理想,没有想象中的劝说或者不屑,老师只是尽可能为我提供相关资料,寻找有相关经历的学长和老师为我提供经验,鼓励我多多参观展览、尝试实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,帮助我修改完善我的研究性学习论文。因此我能够有机会参与北京大学的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,进一步了解这个专业和它背后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“文科不过就是书本上的东西随便背背嘛,有什么难的?”但在十一学校,这句话显然是错误的,老师会不断地鼓励我跳出自己的舒适圈,去探索更好、更广阔的可能性。法语第二外语的学习、语文三高端课程、历史自招课,人文社科项目,等等,给我呈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科。它不仅仅只是高中的几本必修课本,而是学校尽力为我们搭成的真正属于人文社科的世界。在人文社科项目中,我们阅读着《美的历程》,从美学角度感受中华文化之美;研讨着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从哲学角度看待我们已经熟悉的儒释道三家……它们看似与高考无关,但“凡有所读,皆成积淀”,广泛的涉猎让我在各种面试中毫不畏惧,在写作时更加游刃有余,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曾经被评价“你懂得好多啊”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充满好奇的年纪里,把自己暴露在丰富的尝试之中,拥有这种能够感受不同的机会的体验,之于整个人生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十一学校的文科教育不急不慢,毫不功利,让我们在不断的试错中走向正确,在不停的尝试中走向心中所爱。在这个充满着爱和希望的地方,我缓慢而坚定地生长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