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见十一

十一课程 国家课程

从“教”走向“学”

       十一学校的老师们逐步深入探索学习的发生过程,感知学生的“学了”“学会了”“会学了”,就是为了让每一天、每一节课、每一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发生学生主动而真实的学习,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,提升核心素养……

       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故事——

爱上这种饱含创新性与驱动力的学习

       在十一学校,老师们将教材中的内容重新编排,形成更加科学、系统的大单元内容,让学生先行自主学习。张楷征同学在开启了生物第一个大单元《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》的学习后,拿到了教研组老师精心设计的单元学习手册,从中他清晰、完整地获知了单元的学习目标、全部的学习任务和单元总课时。根据这些,他自主规划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,并遵循节点提交作业。单元的核心任务是“细胞招聘”。“细胞招聘”,就是围绕着生物体内的“细胞”作为一个独立的“企业”“招聘员工”,以及组成细胞的“细胞结构”作为“应聘职员”展开的内容。经历了本单元的学习后,他要扮演它们中的一员,比如胰岛B细胞、溶酶体等,并为它设计一份“简历”。

       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习形式,极大地激发了张楷征的学习兴趣。他说——

       “我感受到是带着明确目标去学习。为了完成单元的核心任务细胞招聘——制作一份细胞结构的应聘简历,我首先详细了解了学习目标、学习任务和单元总课时,之后和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细胞膜的模型,进行各种探究实验,并独立完成学习诊断和单元模式图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,在这样饱含创新性与驱动力的学习过程中,各类任务从多个角度深化了我对单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。

       当我遇到问题时,我会和同学讨论或是找老师答疑。虽然一开始有些费力,但因为是自己主动进行了提出问题—思考问题—解决问题的循环,我发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总结能力不断提高,学习状态渐入佳境。这个过程中,我不仅能够将教材上的知识真实地运用起来,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!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提升了我自主学习、小组合作、自我监督、执行规划的能力,还让我安排时间更灵活。最重要的是,各类任务从多个角度深化了我对单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。”

 

 

学习的快乐

       2018年9月,沈昕成为直升高一年级的学生,迎接她的不仅有未来高考选科方式带来的变化,还有语文课学习方式的改变,他们将接触到项目式学习方式,将整个学习过程用多个学习任务贯穿。

       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“构建《论语》的思想盒子”,即从《论语》中提取出一个中心观点,并进行观点拆分和阐释。老师提供了任务说明和大量用来阅读的文本,同学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思考、提炼和规划。

       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学习方式,沈昕在这次学习中遇到了不少困难,例如,要从茫茫近五百章的论语中形成一个自己的观点难之甚难,拆分观点更是对水平要求极高,学生需要保证子观点之间不重叠,还要注意子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。

       在任务书和老师提供的文本的指引下,沈昕逐渐领悟了如何提炼中心观点——要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理解,对自己的兴趣点有深入探究。她还通过老师答疑和查阅资料,整理出了拆分子观点的两种方法——“是什么—为什么—怎么样”和“原因—内容—结果”。摸索习得出来的这些方法都让沈昕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。

       当沈昕在展示会上向同学们阐释自己的观点、分享自己的收获时,她的心里是“无法比拟的快活”。

       除了实体的成果,沈昕觉得自己在能力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。虽然在学习《论语》这个单元时,她经历了比以前多得多的困难,但克服困难的过程,以及由此获得的成长却让沈昕至今念念不忘。她不仅突破了自己能力的限制,掌握了提取观点以及拆分观点的方法;还提高了规划与落实能力,完美执行了单元学习计划。大量的文本阅读,更是让她对孔子的情怀和儒家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